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2887347/answer/2672473220
這場反攻,政治目的遠大於軍事目的,歐洲即將入冬,取暖需求加大,歐盟內部有很多民眾抗議政府與俄羅斯能源脫鉤。在此背景下,烏克蘭急需一場胜仗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讓歐盟覺得繼續支援烏克蘭是有意義的,避免歐俄妥協。

9月以來烏軍在東部地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實現反攻,一舉收復了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號稱俄軍拳頭部隊、由紹伊古一手打造的近衛20集團軍不戰自潰,扔下大量重武器撒腿就跑。號稱能打穿歐洲、自蘇聯時代就充當御林軍的近坦4師據悉被切斷了後勤補給線。俄軍對烏軍在東北方向的反攻似乎毫無準備,很多士兵連像樣的抵抗都沒有就被俘虜,俄羅斯4月以來取得的戰爭成果幾乎全部吐出。
話又說回來,雖然這次反攻在軍事取得了很大效果,但相比之下,本輪反攻更多是政治仗,政治意義要遠大於軍事意義。
目前的一個情況就是歐洲即將入冬,大部分歐洲國家對天然氣需求急劇上升。歐盟每年消費約5000億立方米天然氣,其中來自俄羅斯的部分佔比高達45%。面對寒冬壓力,歐盟內部民意存在很大分歧,一部分老百姓抗議政府與俄羅斯能源脫鉤。本身就與俄羅斯關係較好的德國和法國也試圖以“過冬”為藉口,推動歐盟與俄羅斯攘和,2015年德法就是以歐洲凍死人為藉口,脅迫烏克蘭與俄羅斯簽署了《明斯克協議》。我們知道英美之所以支持烏克蘭,是希望通過戰爭來同時消耗歐俄,畢竟西方每個月向烏克蘭提供的50億美元財政援助裡面大部分來自歐盟。只要戰爭一直持續下去,整個歐洲大陸就會持續失血,美國就能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式同時解決掉兩個對手。
因此對烏克蘭來說,其現階段核心目標就是一定要避免歐盟和俄羅斯攘和,它能做的唯一辦法就是在入冬季來臨之前打幾場大勝仗,一方面是鼓舞歐盟內部的反俄派(比如波蘭、立陶宛),另一方面是讓歐盟內部的綏靖派閉嘴(比如德國、法國)。只有戰場上的捷報,才能讓歐盟相信烏克蘭有獨自贏得戰爭的可能,才能讓歐盟老百姓願意為了支援烏克蘭而忍受寒冷的冬天。因此烏克蘭才會選擇在入冬前發動反攻,主要還是打給歐盟看。
除了歐盟之外,烏克蘭本次反攻也是對美國的投桃報李。我們知道美國是對烏克蘭軍援最多的國家,自開戰以來美國已經為烏克蘭提供了上百億美元的武器。馬上美國要召開中期選舉,拜登/民主黨選情非常不利,有失去國會兩院的可能。如果這種時候烏克蘭能在戰場上取得勝利,無疑是對民主黨雪中送炭,拜登會將烏克蘭的反攻視為自己的政績,因此來討好選民。
當然,烏克蘭能實現反攻,很重要的原因也在於經過這半年多來的發展,烏軍的戰鬥力大幅提升。在情報上,烏克蘭相比俄羅斯有絕對優勢,西方大量衛星每天24小時都在天上拍攝俄軍動向,烏克蘭得以及時掌握俄軍最新部署。在火力對抗方面,4月-6月期間烏克蘭相對俄羅斯還處於明顯劣勢,但如今烏軍火力已基本與俄軍持平。
來自西方的重武器大幅提升了烏軍的火力水平:

自4月以來,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向烏克蘭提供了大量先進武器,並對烏方人員進行培訓。包括美國的“海馬斯”火箭炮、法國的“凱撒”車載榴彈砲、德國的“PZH-2000”自行榴彈砲等等,雖然數量不算多,但性能非常強勁,一門抵俄羅斯十門同類型火砲。而且西方也為烏克蘭提供了相對充足的砲彈,使烏克蘭不必擔心彈藥打光的問題。相比之下,俄軍到後期面臨彈藥補給不足的問題,蘇聯時期的很多砲彈已經不能使用,儘管俄羅斯工廠已經在加班加點趕製砲彈,但仍遠遠不能滿足軍方需求。再加上烏克蘭針對俄軍彈藥匱乏的特點,專門對俄彈藥庫進行重點打擊,7月以來俄軍火力密度明顯下降,空有4000多門大砲卻不能發揮出應有的效果。西方的斷供也使俄羅斯軍事生產雪上加霜,失去了西方的機床和芯片供應後,俄羅斯重武器和導彈生產受到明顯拖累。
如果僅看數據的話,美國的“海馬斯”性能並不比俄羅斯的“龍捲風”火箭炮強,前者的射程才80公里,後者的射程則超過90公里,俄羅斯也一直號稱“龍捲風”是世界上最強火箭炮。但在實戰中,“海馬斯”卻能輕易壓制住俄羅斯砲兵,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現代戰爭並非單個武器性能的比拼,而是體系化對抗。
德國“眼鏡蛇”反砲兵雷達:

在情報獲取方面,烏軍比俄軍有很大優勢。一方面是西方隨時向烏克蘭提供衛星航拍信息,烏軍對俄軍陣地佈置基本上一清二楚。另一方面烏克蘭還有上千架無人機,這些無人機主要被用於實地拍照,隨時偵測俄軍重要目標變動,俄軍火砲只要露面就很容易遭到打擊。烏克蘭在反砲兵雷達系統方面也比俄軍強,反砲兵雷達可以在敵方火砲開火後,根據對方砲彈軌跡計算出對方火砲坐標,然後引導我方火力精準摧毀對方砲位。無論是美國的“AN/TPQ-36”還是德國的“眼鏡蛇”反砲兵雷達,都能夠探測20多公里範圍內的目標,並同時引導10門我方火砲從不同地點發起反擊。在絕對的情報優勢面前,烏克蘭彌補了火砲數量不足的劣勢,在砲戰中與俄軍打得有來有回。
這就是為什麼“海馬斯”取得這麼大戰果的原因,靠著情報的支持,烏克蘭可以鎖定俄軍大量重要目標,“海馬斯”則擁有精度達到1米以內的衛星制導砲彈,而且很難被攔截,幾乎是指哪打哪。因此俄羅斯的橋樑、火砲、彈藥庫、火車站都成了重點打擊目標。相比之下,俄羅斯的“龍捲風”火箭炮雖然紙面數據很好,但實戰中砲擊精度超過100米,必須靠高強度的火力覆蓋才能消滅對方目標。
那麼烏克蘭能否借助本輪反攻一舉打垮俄羅斯,收復所有失地,從而結束戰爭呢?目前來看應該是很難的。前面說到,本次烏克蘭反攻主要是政治仗,其目的是避免歐盟因為擔心戰爭遲遲不能結束對烏克蘭支持,並與俄羅斯妥協。從實力來看,目前烏克蘭軍隊還不具備完全擊敗俄軍的實力,烏軍還有大量軍事人員在北約接受訓練,烏克蘭空軍飛行員也在被培訓駕駛F-16戰鬥機,這一過程至少還需要半年左右。況且歐洲馬上要入冬了,在此之後戰場規模必然會受到限制,大的軍事行動很難發起。如果烏克蘭真的想發起全面決戰,那也應該是等明年開春後,那個時候烏克蘭應該會接收美國提供的上百架F-16戰鬥機,並形成一定戰鬥力,屆時俄軍僅存的空中優勢將不復存在,信息化程度更高、情報獲取能力更強、後勤補給更充分、編隊和戰術設置更合理的烏軍有能力在正面戰場上擊敗俄軍。
烏克蘭東北地區交通線:

以目前烏軍的火力和庫存彈藥來看,本輪反攻烏軍推到北頓涅茨克一帶可能就得停手。在收復了庫皮揚斯克後,烏軍就能切斷俄控盧甘斯克州西部的鐵路線,俄羅斯將無法再像以前那樣通過本土的涅羅沃日市向頓涅茨克運送物資。如果未來烏軍仍能保持一定進攻勢頭的話,是有可能突破北頓涅茨克的。這樣一來的話,烏軍就能掌握盧甘斯克西部的鐵路線以及北頓涅茨河,憑藉高地的優勢據險而守。
俄軍這邊則會比較被動,我們知道俄軍砲兵非常依賴後勤補給,由於彈藥消耗量巨大,俄軍砲兵僅能部署在鐵路線附近40公里的區域,必須靠鐵路先將彈藥運送到火車站,再靠汽車將彈藥運送到前線。一旦距離超過40公里,俄軍補給效率就會大幅下降,火力密度也會隨之減弱。因此一旦烏軍拿下北頓涅茨克,俄軍如果不能形成有效反擊,只能將軍隊大舉東撤,依靠盧甘斯克東部的鐵路網來進行補給,並構築冬季防禦陣線。
事實上當前俄軍之所以在烏東北地區節節失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了烏克蘭調虎離山之計,以為烏軍反攻主要目標是赫爾松,大量俄軍被抽調至赫爾松。結果導致哈爾科夫地區的俄軍出現實力缺口,給了烏克蘭可乘之機。
烏克蘭交通幹線圖(灰線為鐵路,橘線為公路):

我們再來看赫爾松戰場。俄羅斯的一大問題在於僅佔領了位於第聶伯河西岸的赫爾松市的一小塊土地,這就相當於形成了一個孤島。赫爾鬆的補給非常困難,河流兩岸主要靠安東諾夫大橋連接,哪怕是和平年代,這座大橋運力也是相當有限的,根本支撐不了大規模戰爭。
俄羅斯控制的“安東諾夫大橋”經常遭到烏克蘭定點打擊:

如今烏克蘭在獲得“海馬斯”之後,時不時就給俄羅斯控制用於維持赫爾松補給的安東諾夫大橋來上幾炮。在被砲擊之後,安東諾夫大橋在短時間內無法通過大車,赫爾松市的俄軍補給異常困難。
從純軍事的角度來講,俄羅斯此時最合理的選擇是從赫爾松市撤軍,將軍隊部署到第聶伯河東岸,與烏軍隔河對峙。由於烏軍進攻能力薄弱,俄軍完全可以據險而守,然後再在補給佔優勢的頓巴斯地區尋求戰機,這也是所謂的“南守東攻”。
但從政治的角度來講,一旦俄軍從赫爾松撤軍,是很難向國民交待的。不僅是因為赫爾松控制著克里米亞的淡水,也是因為俄羅斯多次造勢要在赫爾松舉行公投,很多俄羅斯國民都已經把赫爾松看作自己的國土。出於政治的原因,俄羅斯不僅沒在赫爾松撤軍,反而大舉增兵,使赫爾松市的俄軍維持在兩萬人左右。這樣一來雖然勉強在此地與烏軍形成平衡,但卻被迫從頓巴斯地區抽調了大量俄軍,使東線的俄軍布防面臨嚴重空虛。
由於大量衛星的存在,美國對俄軍的調動一清二楚(畢竟人員的調動可以悄無聲息,但輜重的調動卻沒辦法隱藏),並將這一信息反饋給烏克蘭。英美和烏當局決定將計就計,一方面繼續加大在赫爾鬆地區反攻的口頭宣傳,另一方面悄悄將精銳部隊部署到哈爾科夫。在俄羅斯以為烏克蘭要在赫爾松舉行大反攻時,烏克蘭卻出其不意在東北方向發起突擊,打了俄羅斯個措手不及。
不過由於缺乏預備隊,也沒有足夠的火力優勢,一旦俄軍緩過勁來,成功組織起防線,烏克蘭想進一步在頓巴斯擴大戰果還是很難的。隨著進攻勢能衰減,烏克蘭即便能收復北頓涅茨克,也將在之後放慢腳步,以免補給線拉得太長,形成一個過長的突出部,這樣反而有被包圍風險。
因此烏東戰場的節奏應該會在10月左右逐漸放慢,烏克蘭還是會想辦法在冬天來臨、第聶伯河結冰之前把赫爾鬆的那2萬俄軍消滅掉,否則一旦河水結冰,這些俄軍就能趁機逃跑。因此烏克蘭還是會選擇一個時機對赫爾鬆發起攻擊,爭取吃掉這裡的俄國駐軍。
從現在的趨勢來看,烏克蘭收復赫爾松應該只是時間問題,在收復之後,烏克蘭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進攻克里米亞,另一種是進攻扎波羅熱。
從軍事上來說,收復克里米亞更加明智。和赫爾鬆一樣,俄羅斯在克里米亞也面臨補給困難的問題,僅靠克里米亞大橋來維持本土對克里米亞的補給。克里米亞大橋每天僅能通過47列火車,且火車時速最高只能開到80公里,更不用說烏軍還可以利用“海馬斯”打擊克里米亞大橋。只要克里米亞大橋這一環運力上不去,俄羅斯在克里米亞的駐軍就會面臨彈藥短缺的問題。另一方面,憑藉西方提供的“魚叉”、“飛魚”反艦導彈,烏軍具備了在近岸打擊俄羅斯軍艦的能力。“魚叉”導彈能實現亞音速掠海飛行,射程可達200多公里,足以覆蓋亞速海地區。這意味著收復了赫爾鬆的烏軍可以輕易打擊俄黑海艦隊,那些造價昂貴的俄羅斯軍艦將成為靶子,無法再為岸上的友軍提供支援。
但收復克里米亞卻是有風險的,因為俄羅斯已經將克里米亞劃入其本土,依據俄法律,一旦本土遭到攻擊,俄羅斯有權動用核武器。而且克里米亞是普京的政治資本,是其支持率能在俄羅斯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一旦克里米亞丟了,普京就有下颱風險。這樣來看,烏克蘭如果強行收復克里米亞,俄羅斯就有可能動用核武器,這是烏克蘭乃至整個西方不願意看到的。
如果是收復扎波羅熱,引起核戰爭的風險較低,而且還能打著給馬里烏波爾報仇的旗號。但扎波羅熱的核電站可能是個大問題,俄軍可能會在撤離時攻擊該核電站,一方面是嫁禍給烏克蘭,另一方面則能造成環境污染,延緩烏軍進攻。
未來來看,俄羅斯贏的概率越來越低,時間並不站在普京這邊,因為俄羅斯實質上是在跟整個西方對抗,前者GDP僅為後者二十分之一,打持久戰俄羅斯沒有優勢。俄羅斯如果想扳回局勢,可能只有兩種辦法:
第一種辦法是採用戰術核武器,並寄希望於核威懾奏效,西方因為懼怕全面核戰而停止對烏克蘭的援助。但這樣做代價非常大,不管核威懾有沒有奏效,俄羅斯都會成為整個人類文明的敵人,包括印度等親俄國家也只能被迫與其劃清界限。
第二種辦法更加務實一些,但必須寄希望於天氣。根據觀察,今年太平洋海面溫度較往年均值低0.7度,說明拉尼娜現象正在形成,今年東亞和歐洲出現冷冬的概率較大。儘管當前歐盟天然氣儲存量已經超過80%,但如果遭遇冷冬,歐盟仍然會面臨用氣缺口。來自亞洲和北美的天然氣遠遠不能滿足歐盟用氣需求,這時歐盟內部一定會有很多民眾反對與俄羅斯能源脫鉤。如果冬季俄軍能取得幾場胜利的話,就有機會與歐盟單獨攘和,讓歐盟退出對烏克蘭的援助。
我們知道俄烏戰爭爆發以來英美主要負責對烏克蘭提供武器援助,歐盟主要負責提供財政援助,假如歐盟削弱對烏援助,經濟和財政早已癱瘓的烏克蘭是無力繼續打下去的,因為它無論是舉內債還是舉外債的能力皆已喪失。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後,俄羅斯一度斷絕對歐盟天然氣供應,導致當時歐盟很多國家遭遇取暖危機,德國甚至大量凍死人。因此次年(2015年)年初德國、法國才以凍死人為理由,強迫烏克蘭與俄羅斯簽訂《明斯克協議》。這應該就是普京現在所能做出的最優選擇,通過能源牌來攘和,讓俄烏實控邊界退回戰爭爆發前。
但這一方案也存在問題,一方面得寄託於今年歐洲是冷冬,另一方面俄軍必須在冬季能取得一定戰爭成果,以此來作為和談籌碼。第二個可能是很難實現的。
雖然俄羅斯民族號稱冬季戰神,但那必須是主場作戰才行。歷史上拿破崙法國和納粹德國,都是因為補給線拉得太長,又遭遇寒冬打擊,才輸給了俄國。但如果是客場作戰,寒冬對俄羅斯人就非常不友好了。比如蘇芬戰爭,大量蘇軍就因為寒冬而凍死,很多裝甲車輛也因為陷入雪地而拋錨。如今俄軍也是客場作戰,而且後勤補給又是俄軍的短板,一旦今年寒冬到來,俄軍的壓力只會比烏軍更大,因為俄軍的補給線比烏軍長三倍以上,一旦鐵路線被襲擊,俄軍會面臨很嚴重的後勤危機,就會出現人員凍死凍傷等非戰鬥性減員的問題。因此冬季俄軍想打漂亮的防守反擊,其實上難度是很大的,主場作戰的烏克蘭冬天反而有優勢。
另一種情況是,一旦戰事拖到明年春季,等歐盟熬過了取暖季,俄軍基本就沒有通過常規戰爭取勝的可能了。一方面是失去能源牌這張籌碼,另一方面當前烏克蘭大量空軍飛行員在西方接受培訓,美國也願意為烏克蘭提供上百架F-16戰機,一旦這些飛行員完成培訓,烏克蘭應該能在空軍方面與俄羅斯持平甚至超過(雖然俄羅斯戰機數量更多,但這些戰機航電系統落後,空空導彈性能也一般,更何況俄羅斯現在缺乏生產導彈所需的芯片)。到那個時候,烏克蘭無論是地面火力還是空中火力,都具備與俄軍全面決戰的條件,明年夏季烏軍可能會發動全面反攻,以圖將俄軍趕出烏東,並收復克里米亞。
雖然紙面數據強悍,但受制於落後的電子工業,俄羅斯R-77空空導彈實戰表現遠遜於美國AIM-120空空導彈:

當然了,就現階段而言,俄羅斯是中國的合作夥伴,中俄在對抗美國霸權方面都有共同訴求,但這並不代表要無條件吹捧俄羅斯。如何評價俄烏戰爭中的俄軍呢?其實很簡單,贏了,他們就是解放者;輸了,他們就是侵略者。
假如俄軍真的能三天內拿下基輔,一個月占領烏東,那必然會有大量烏克蘭俄族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勝利的俄軍會沐浴在鮮花與榮譽之中。普京將成為彼得大帝第二,紹伊古將成為繼朱可夫之後的戰神。在德法的推動下,歐盟會走向綏靖,表面上製裁俄羅斯,但這種制裁無論時間還是力度都很有限,很快就會撤銷。英美會嚴厲譴責俄羅斯,並扶持烏克蘭流亡政府,但不會出一兵一卒。不僅如此,俄羅斯的勝利有望在歐洲牽制住美軍,為中國大陸創造30年一遇收復台灣的戰略窗口期。如果亞歐大陸東西兩岸形成聯動,美國將陷入空前被動,說不定現在這個時候台灣已經收回來了。
但問題是俄軍不僅沒能速戰速決,在烏克蘭陷入戰爭泥潭,還被烏克蘭打得節節敗退。這樣一來,俄軍就在道義上失去了優勢,飽受戰火的烏克蘭老百姓,無論是烏族還是俄族,很多都會將俄軍視為入侵者,大量男性青年踴躍參軍入伍。普京則聲名掃地,被視作尼古拉三世;紹伊古灰頭土臉,逐漸失去軍方信任。俄羅斯這種舉措還打了默克爾臉,默克爾從政幾十年都在致力德俄和解,為此頂著壓力搞了北溪二號,並多次阻止北約吸納烏克蘭。俄軍的拉胯,使默克爾被貼上了投降派的標籤,她之前所作的大多數外交努力都被視為污點。德國和法國在歐盟內部的話語權也大大下降,歐盟對俄政策從綏靖轉向強硬。西方因此變得空前團結,本來名存實亡的北約再次復活。
更關鍵的是,俄羅斯的拉胯,使我國陷入了極其不利的外交環境。在俄烏戰爭之初,出於對俄軍的懼怕,拜登政府非常擔憂中國大陸藉此機會收復台灣,那個時候我國是佔有很大外交主動權的,在西太平洋地區也是中攻美守。但隨著俄軍越打越差,美國在俄烏局勢上逐漸獲得主導權,拜登政府在對華政策上也逐漸強硬起來。俄烏走向持久戰,不僅能消耗俄羅斯本身,也能消耗歐盟,這相當於一次性為美國解決了兩個主要對手。因此美國才能騰出手來對付中國,今年無論是佩洛西竄訪台灣,還是之後的參議院審議《台灣政策法案》(這相當於實質上承認台獨),都是美國對中國容忍底線的試探。俄烏戰爭極大程度上鼓舞了美國對華強硬派,使其認為可以在台海復制烏克蘭模式,通過極限施壓來迫使中國大陸出手,過早與其展開決戰。
俄羅斯的未來其實很艱難,由於戰爭節奏已經被美國掌控。按照美國的意圖,應該會讓戰爭持續到明後年。因為美國非常清楚:面對擁有核武器的俄羅斯,美國無法從軍事上徹底擊敗它,但可以從政治上徹底擊敗它。雖然現階段普京仍然有很高的支持率,但這只是暫時的。俄羅斯老百姓願意忍受外交孤立和經濟制裁,是因為寄希望這種犧牲能換來戰場上的勝利。一旦戰爭持續兩年,俄軍還是節節敗退,戰場上看不到任何勝利的希望,甚至連克里米亞都丟了,那俄羅斯老百姓是萬萬不能忍受的。1914年俄國百姓對政府的支持率和1916年的支持率截然不同,這意味著2024年俄羅斯大選普京的選情很是堪憂。從俄羅斯目前的政治局勢來看,雖然寡頭與普京利益綁定,但真到了民意沸騰的時候寡頭可能也不得不和普京切割。至於普京原本的政治支柱——軍方,可能也會因為戰敗而不滿。屆時俄羅斯高層可能會尋找一個替罪羊,後年的選舉,普京並非勝券在握。